那些参加“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的科研精英们(二)
2015-08-03

——他们是如何获得卓越奖的

 

第二期展示的科研精英们在此次论文奖中均获得了卓越奖的好成绩(一等奖,仅五名),他们同时也分享了详细的科研经验,相信对大部分还在科研路上探索的学子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兴趣——态度——创新

人物档案:

姓名:王伟

学校:华东理工大学

导师:林绍梁教授

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市先进聚合物重点实验室

研究领域:微纳米图案化技术、光特性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及自组装

 

王伟与其实验室团队合影 

此次论文奖申请中,王伟凭借一篇《Angew. Chem. Int. Ed.》获得了卓越奖(一等奖),是上百名申请者中,五名获奖者之一。他2011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本科毕业,随即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主导参与过“受限条件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精确组装及应用基础”项目,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在“2014年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做了精彩发言。对于科学研究的感想,他思考良多,以下取自他的感想摘要,相信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兴趣是源泉

科研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于兴趣。科研对我来讲,是兴趣使然。做研究应该就像是在追求艺术的美妙。而研究取得成功,就像艺术家制作出了美丽的艺术品,尽管过程曲折,但却能让人沉浸在这样的研究之中。

态度是关键

要想做好研究,就必须拥有研究的态度。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既然选择读研究生就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地对待科研工作。对待科研要严谨、细心,科学的本质特点就在于精确,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对待科研一定要坚持。在科研上,只要选好方向,坚持不懈,总会有惊喜。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而又坚持不懈的人。

创新是突破

科研在于创新、在于大胆突破。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研的道路上,犹如万人过独木桥,若无创新亮点,则泯然于众人。对于前人的观点,我们要虚心学习,但不能盲从。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去突破,才能有所成就。在我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来不把文献当作金科玉律,而是结合当前实验的发现,带着问题去研究文献本身,因此能够规避掉文献中的错误,取得实验上的突破和创新。

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价值结合

在当今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我们中国人的科研论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国际影响力蒸蒸日上。材料科学是关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通常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远离实际应用。如何做一些更有实际应用价值、更能推动技术进步的研究,才应该是当前材料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希望,我在图案化、光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来,真正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期望合作领域:微纳米图案化技术、高分子有序多孔膜的制备及应用、光调控方法的拓展及应用

 

(二)导师的指导&团队的帮助

人物档案:

姓名: 唐从辉

学校:北京大学

导师:焦宁教授

实验室:医学部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领域:有机合成方法学

唐从辉实验室团队合影 

唐从辉于201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进入北京大学深造。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过《简洁高效的氮化氧化反应研究》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做过关于《铜催化下叠氮作为氮源对简单分子的氮化反应研究》方面的报告。本次论文奖也是凭借一篇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的文章获得了卓越奖。

 

关于做科研的一些最真实的体会

对于一个研究生做科研来说,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的课题自己最了解,甚至很多时候在你研究的小领域里你积累的文献和经验比导师还要多,但是导师和师兄姐们的帮助也必不可少,往往在遇到瓶颈时他们能给你指点迷津,让你少走弯路和错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对自己导师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遇到问题时给予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表示非常钦佩,也对这么多年来帮助我的实验室的同学们心存感激。

 

期望合作领域:有机合成

 

(三)   做一个勤劳的人

人物档案:

姓名:陈凯

学校:浙江大学

目前学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导师:史炳锋教授

实验室: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官能团化)

放松心情 期待投入下一段旅程 

陈凯也是这一次卓越奖(一等奖)的获得者,获奖论文发表在了《Angew. Chem. Int. Ed.》上,他有着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2013年曾在美国中北部著名的公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做过研究助理,上个月结束在浙江大学的研究工作后,来到美国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全球顶尖学府之一,科技届久负盛名)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研究工作。对于科研的喜爱,陈凯一直坚信“勤劳”二字,他是这样说的:

我并不认为自己对科研有非常专业的理解或认知,我只不过建立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基础上,认为科学研究旨在创造价值,并且也以此为目的进行研究。在世界水平上,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与创新并没在最前列,所以,对于科学研究者的任务更加艰巨,个人而言,也只不过发挥作为中国人最突出的特点--勤劳--放在科研中,当然,这是这样并不够,尤其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积累也一样重要。与此同时,在国内,有那么多科学研究者并肩作战,也颇感欣慰。

 

我们期待他在美国学成归来,与更多的国内科研工作者一起做出更出色的科研成果。

 

陈凯目前所发表的文章列表:

 

期望合作领域: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

 

在这里我们看到,要想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勤奋,也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实验室的氛围熏陶。坚定自己的脚印,一步一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相信总会在科研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